功課及評估政策

功課政策

目的

  • 促進學生學習,鞏固課堂知識。
  • 使家長了解該單元的學習重點。
  • 鼓勵學生在家中延續課堂上的學習能力及作為評估學習成果。

基本方針

  • 給予適當份量的家課。
  • 家課應有意義及多元化,如閱讀、觀察、預習、搜集資料和溫習等。
  • 透過家課對學生作學習評估,找出改善地方。

運作程序

  • 語文、數學、常識主科每次課堂後需派發家課。
  • 錯漏的家課必須由學生改正或註明因由。
  • 學生應將家課放入家課文件夾,以便回家完成,並於翌日收回。

功課獎勵計劃

  • 推行「功課power up」獎勵計劃,老師會因應學生的能力,設計較艱深或較淺易的補充練習,以配合學生的學習需要,學生和家長可以選擇是否完成補充練習,完成後亦會記錄在進展性評估當中,每個單元會對能夠完成功課獎勵計劃的學生作出獎勵。

派發家課流程

初小(P1-P3):

校方為學生預備功課袋(班主任貼上「功課袋」標貼)

科任需用紅筆在當天的家課右上角以剔√號表示需完成,並上載到e-Class

科任於班務前,將功課放入班房的學生功課格

科任於班房白板的家課備忘表上填寫家課

班主任班務時協助填寫及檢查學生的家課備忘

高小至高中(P4-S6):

科任需用紅筆在當天的家課右上角以剔√號表示需完成,並上載到e-class

科任於下課前,協助填寫及檢查學生的家課備忘

科任於班房白板的家課備忘表上填寫家課

班主任班務時檢查學生的家課備忘

評估政策

總結性評估

各科於每個單元完結前的一週,進行單元評估。單元評估的內容應該圍繞著單元內各個範疇,進行整體性的評估,以瞭解學生在該個單元的整體學習表現。評估的形式可以是紙筆,又或者是活動形式的評估等。

進展性評估

進展性評估觀察學生在學習知識以外的學習態度和課堂表現等,各科因應科本的特色,運用多元的評估策略,活動形式例如:遊戲、口頭報告、相片記錄、影片記錄、工作紙、學生互評、自評等不同形式進行。各科亦會因應評估後的結果作出記錄。學與教組設計了量表給各科使用,各科可參照,又或者因應科本特色而設計其它的紀錄方式。評估記錄後亦會顯示於單元報告之中。

學習進程架構

學習進程架構是學生評估的參照,教師為學生進行搜證,舉行評級協調會議,之後達成共識,為組內或班內所有同學進行評級,以了解學生在學習內容和認知層次的能力,而所得的數據,運用到調節之後的學習內容、學習活動及課程等。

評估卷的擬定流程

校本學習評估

  • 語、常、數、公社【單元評估】
  • 術科評估

評估卷的擬定流程